超市触底反弹的永辉样本解析 全球观点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23-03-30 21:10:38

疫情和生鲜电商的冲击让超市业态迎来了历史最低谷,疫情防控的全面放开有望让超市业态反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马雨霏/文

3月13日,永辉超市发布了2023年1-2月经营数据:经初步核算实现经营性净利润8.6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4%;实现归母净利润8.2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70%。

此前,永辉超市发布了2022年度的业绩预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公司 2022 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4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24亿元。

数据显示,2021年永辉超市净利润为-44.95亿元,虽然2022年的亏损有所收窄,但还是没有走出亏损的泥潭。但是,从刚刚披露的1至2月经营数据来看,永辉超市已初见曙光。

超市业态寒冬触底

近十年来,超市业态不断陷入低迷。先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让超市业态萎缩,2020年年初疫情的到来以及此后生鲜电商的迅猛发展让超市业态陷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低谷。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自2017年开始,国内超市门店数量便持续下降,从最高38554家下降至24082家,降幅高达37.5%。其中大型连锁商超门店减少速度更快,从2012年的11947家下降至2020年的5340家,降幅超过55%。实际上,自电商快速发展以来,超市业态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而近两年,疫情的爆发让超市业态的萧条更为加剧。

外资零售巨头沃尔玛的经营也不理想。近几年,沃尔玛的门店数量在不断减少。2021年公司关闭30余家大商超,2022年再关店21家。从2016到2022年的六年时间里,沃尔玛中国已经关闭了100多家门店。

而2023年1月,超市巨头家乐福频频传出“倒闭”传闻。资料显示,家乐福1995年进入中国,2010年在中国连锁协会发布的中国连锁超市十强榜单中,家乐福曾以338亿元的销售规模位居第二,这是家乐福的高光年份,此后电商的快速发展让超市业态不断出现下滑,家乐福也没能幸免。2019年6月,苏宁通过苏宁易购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成为家乐福中国的控股股东。但在成为控股股东后,苏宁易购并没有成功扭转家乐福的困境。

数据显示,2020年家乐福门店数量净减少5家,2021年净减少23家。苏宁易购2022年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家乐福无新开门店,闭店数量为54家,门店数量从2021年年底的205家减少到151家,门店数量骤减26%。目前,家乐福已退出杭州、成都、郑州、长沙、宁波、石家庄、贵阳、福州、南昌、呼和浩特等市场。

从财务来看,2020年,家乐福净亏损7.95亿元,2021年净亏损33.37亿元;2022年上半年,家乐福净亏损4.71亿元,依然在亏损之中。2022年3 月,被称为 “亚洲规模最大旗舰店 ”的北京家乐福中关村店正式歇业;2022年7月,开业长达22年之久的北京家乐福方庄店也宣布关闭。而此次的家乐福的“倒闭”风波更是一次积累已久的爆发,从目前来看,家乐福已经深陷困境之中。

与此同时,国内的大型连锁超市的经营也不理想。

华润万家是国内著名的大型连锁超市,在过去的三年中已经有将近800家店铺被关闭;华联超市从2020年开始也已经关闭了148家店面,地方性的商超巨头也不容乐观。

深耕闽南地区的新华都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新华都是国内最早的百货公司,但在2017年之后经营状况开始不断下降。截至2022年6月30日,新华都已经有48家店铺被关停,只剩下95家店铺。

中南零售巨头步步高也不乐观。2022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新开门店4家,关闭了23家扭亏无望或物业无法续租的门店,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各业态门店367家(超市业态门店322家、百货业态门店45家)。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步步高资产负债率74.65%,流动负债高达160亿元。与此同时,步步高的经营业务也在全面萎缩,根据公司业绩预告,2022年步步高预计亏损13亿-19.5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606%-959%。

广东起家的人人乐超市同样业绩惨淡,公司预计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 4.8亿元至5.3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5.2亿元至 5.7亿元。数据显示,人人乐扣非净利润已经连续多年为负,近三年扣非净利润亏损超过15亿元。

据联商网数据,2022年联华超市、红旗连锁、永辉超市、家乐福、盒马鲜生等34家超市企业关闭门店超过680家。可以说,2022年是超市行业极为萧条的一年。

纵观近几年,造成超市行业萧条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和生鲜电商的冲击。而2023年,这两者都有了积极的信号,寒冬过后,超市业态能否迎来曙光呢?

生鲜冲击进入下半场

近两年,超市大幅亏损与生鲜电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密不可分,而疫情的到来更是加速了生鲜行业的快速发展。

从生鲜电商投融资情况更能说明这一点。2020年是生鲜电商发展最为火热的一年,当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投融资金额达418.57亿元,金额同比增长超过210%;但到了2021年,投资金额及数量均大幅回落,当年国内生鲜电商行业共发生了8起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80.5亿元。

网经社旗下电商大数据库“电数宝”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9日,中国生鲜电商服务商领域共有4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3亿元。与2021年相比,生鲜电商融资事件数同比下降50%,融资金额同比下降96%。

融资金额的不断下降意味着争夺正在逐步走向阶段性的尾声。虽然融资金额大幅下降,但是行业规模依然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为3117.4亿元,同比增长18.2%;预计2023年生鲜市场规模达4198.3亿元左右。

现阶段生鲜电商行业处于多种商业模式共存的局面。行业主要有四种模式,分别为前置仓、仓店一体、社区团购和平台到家模式。其中前置仓、店仓一体化主要布局在一二线城市,消费人群主要以一、二线城市白领为主,而社区团购模式主要满足下沉市场用户需求。

前置仓模式以叮咚买菜、每日优鲜为代表,指以城市中心仓为依托,根据订单密度在核心商圈和社区建立几百平米的前置仓,以满足周边半径3公里范围内用户的生鲜购买需求。长期以来,这种模式由于履约成本高,需要大量投入,导致不少平台难以盈利,亏损持续加重。以每日优鲜为例,2018年至2020年,每日优鲜履约费分别为12.39亿元、18.33亿元、15.77亿元,履约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最高能达到34.94%,占营业费用最高达59.6%。截至2021年,每日优鲜已累计亏损超百亿。2022年三季度,每日优鲜已经爆仓。

而盒马是仓店一体模式的代表,这种模式成本同样很高,盒马采取“线上+线下”双重布局,门店面积一般在4000平方米到6000平方米,开店成本大约在3000万元左右,再加上人力成本和日常运维成本,每家门店需要投入的资金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元。

社区团购模式为“线上购物+供应商配送+团长运营”的模式,以社区为核心,消费者通过团长推荐或自行在平台下单,平台提供产品供应链物流及售后服务,次日一次性将货品配送至团长处,由消费者在社区自提点自提,主要代表有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橙心优选等。

平台到家模式是电商接入传统线下商超、零售店为消费者提供到家服务的模式,例如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平台需要承担的成本就是配送成本。这种模式壁垒很高,最大的优势就是入口,强大的流量是其他生鲜平台短期内难以达到的。

这四种模式都是重资产模式,避免不了烧钱,都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才能形成规模效应,不烧钱就无法扩大规模,没有规模效应就无法实现盈利。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生鲜电商平台仅有4%实现营收持平,深陷亏损的有88%,最终只有1%实现盈利。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关注生鲜电商是否可以有正盈利的商业模式,因此能否实现盈利成为关键的核心。回看2022年,生鲜电商平台是极为凄惨的一年,每日优鲜APP停运,十荟团黯然退场,橙心优选急求转型。可以说,2022年亏损和倒闭笼罩着整个生鲜电商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之后,行业主要的竞争对手大幅减少。

2023年年初,盒马CEO侯毅发布全员内部信,称盒马鲜生已实现全面盈利。

数据显示,2022年,盒马鲜生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5%,盒马X会员店增长超247%,奥莱和邻里的增长则高达555%,多业态实现强劲增长。

与此同时,叮咚买菜也实现了首次全国性盈利。2023年2月,叮咚买菜宣布实现单季度全面盈利。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叮咚买菜实现净利润约50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但盈利的代价巨大,叮咚买菜已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累计烧掉了巨额资金。

叮咚买菜实现盈利主要归结为两点:第一,履约费用率的降低;第二,主要城市的收缩。

2022年四季度,叮咚买菜履约成本为14.94亿元,同比下降了16.4%;履约费用率也从上年同期的32.6%下降至24.1%。此外,根据财报信息,叮咚买菜在2022年进行了业务大撤退,从天津、厦门、珠海、滁州、宣城等地撤离,仅仅保留了27座运营城市,其中华东市场18城是叮咚买菜重点维护的基本盘。

城市的收缩让叮咚买菜减少了亏损,履约费用率的下降让公司的运营效率不断提升,这两者的叠加让公司在四季度实现盈利。

虽然叮咚买菜和盒马采取的是不同模式,在激烈的竞争过后,两家公司都实现了盈利,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生鲜电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这是巨大的利好,但同时或将迎来新一轮的竞争。

生鲜电商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只有资金雄厚、运营效率高的玩家才可以长久生存。因此,从目前的阶段来看,新玩家机会已经很小了。如果说生鲜行业上半场是百花齐放,那么下半场就是巨头之间的竞争了。

近期,京东又悄然上线买菜频道,并重启了前置仓卖菜业务。据相关消息,京东计划2023年在北京开设几十个仓位;此外“京东买菜”频道也出现在了京东到家的首页。京东在生鲜电商赛道的布局始于2018年,并孵化了诸如区区购、小七拼、京东团盟等项目,其中在2019年推出试图对标盒马生鲜的七鲜,2021年京东推出“京喜拼拼”,但结果到了2022年,京喜事业群被关闭,七鲜业务也出现了大规模撤店。

此次京东再次进入生鲜电商或许是与叮咚买菜和盒马成功实现盈利有关,这也给了整个生鲜电商赛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随着众多公司的出局,生鲜电商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清晰。由于前期激烈的竞争让现有公司的规模持续提升,生鲜电商行业新公司成功的概率已经很小了,生鲜下半场是已有巨头之间的竞争。虽然和上半场的百花齐放不同,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依然不可小视。如果这个行业可以有正盈利的商业模式,那么未来巨头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坚定、更加激烈。

纵观目前的生鲜电商行业,上半场的争夺已经结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永辉扭亏指日可期

近几年,超市业态受到严重冲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疫情的蔓延,另一个是生鲜电商的迅猛发展。

从疫情来看,2020年是疫情最为严重的一年,但同时也是永辉超市盈利最好的一年。从营业利润的角度来看,2020年,永辉超市收入为931.99亿元,同比增长9.81%;归母净利润17.94亿元,同比增长14.76%;扣非归母净利润5.8亿元,同比下降45.35%。

年报表示,扣非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及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下滑的影响,公司关闭了部分mini店,同时对长期亏损门店以及百佳商誉计提了减值准备,受此影响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45.35%。

但从营业利润来看,2020年永辉超市营业利润为22.85亿元,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但从2020-2022年疫情的三年来看,永辉超市3年时间有两年的净利润处于亏损,2021年亏损44.95亿元是最为严重的一年。公司预计2022年净利润继续亏损27.4 亿元。

然而,在疫情之前的2007-2019年,永辉超市全部处于盈利的状态。

虽然疫情让永辉超市的营业利润迎来新高,但同时也让永辉超市受损严重。可以说,疫情是过去两年亏损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在疫情的这三年中,生鲜电商行业通过补贴和烧钱快速发展,虽然目前电商烧钱竞争已经告一段落,但此后的冲击仍未根除。从疫情发展来看,随着2022年四季度管控的全面放开,2023年已经步入正常化年份。

而此次发布的1-2月经营数据是永辉超市近三年来最好的业绩。由此来看,2023年永辉超市有很大的可能实现扭亏为盈。永辉是中国超市的龙头之一,它的发展不仅仅代表自身的经营状况,也在反映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从永辉此次发布的经营数据来看,整个超市业态同样有望迎来触底反弹。

}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