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化符号:洲星守护广式马蹄糕非遗密码
在广州白云区江高镇的洲星食品非遗文化馆内,老匠人陈姨正手持木勺,缓缓搅动蒸锅中的马蹄粉浆 ——“火要稳,搅要匀,这样蒸出的马蹄糕才会晶莹如琥珀,嚼着有清甜余味。” 围在旁侧的亲子家庭认真观察,不时举手提问。
这一幕日常场景,正是广式马蹄糕制作技艺传承的生动缩影。作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主体,广州市洲星食品有限公司用四十余年时间,让一份街头小吃,成长为承载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
非遗筑基:一口马蹄糕的百年文化根脉
“在广东,没有马蹄糕的酒楼是不完整的。” 洲星食品总经理周晓君的话,道出了马蹄糕在岭南饮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这种以马蹄粉为核心原料的传统点心,早在清代就见于《粤小厨》记载,因其 “晶莹剔透如白玉,清甜爽口带果香” 的特质,成为节庆宴席、早茶茶点的必备之品,更暗含 “马到功成”“步步高升” 的吉祥寓意。
但随着机械化生产普及,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曾面临断层风险。“以前村里会做地道马蹄糕的老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嫌工序繁琐不愿学。” 周晓君回忆,2018 年起,洲星开始系统梳理广式马蹄糕制作技艺,从选粉、调浆、蒸制到切块的 16 道核心工序,逐一记录影像、整理文字,耗时 3 年完成技艺档案建档。2022 年,这项凝结着岭南匠人智慧的技艺,成功入选白云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洲星食品则被认定为唯一传承单位。
走进洲星非遗文化馆,玻璃展柜内的老物件诉说着技艺的变迁:民国时期的石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铝制蒸笼、手写的祖传调浆配方本,搭配动态播放的古法制作视频,完整呈现了马蹄糕从 “农家小食” 到 “非遗美食” 的演变。“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一块小小的马蹄糕,藏着岭南人数百年的生活智慧。” 文化馆讲解员介绍,开馆两年来已接待游客超 5 万人次,其中三成是青少年群体。
活化实践:让非遗 “活” 在当下
“光守住技艺还不够,得让非遗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洲星非遗文化馆每周三、周六开设 “非遗手作课堂”,游客可在匠人的指导下,从调浆比例把控到蒸制火候掌握,全程体验手工马蹄糕制作。“第一次自己动手,才知道粉浆稠度差一点,口感就差很多。” 来自贵州的游客林女士带着孩子完成制作后,特意将成品打包带回:“要让家人尝尝‘非遗的味道’。” 目前,这类体验课已累计举办超 300 期,参与人数突破 8000 人,不少企业还将其列为员工团建、客户答谢活动的特色项目。
另外,年轻化传播则让非遗 “破圈” ,走进 Z 世代。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900 多个洲星官方及合作账号,每天更新马蹄糕制作教程、非遗技艺故事、创意吃法等内容,“马蹄糕布丁”“马蹄糕蛋糕” 等短视频话题播放量超 5000 万次,账号累计吸引粉丝 20 余万人。
同时,洲星还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包装,推出 “非遗手信” 礼盒,盒身印有马蹄糕制作工序插画,内附非遗技艺介绍卡片,这款产品不仅成为广州南站 “广州手信” 专柜的热销品,更在 2024 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铜奖。
薪火相传:岭南味道的文化答卷
传承非遗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品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正是凭借对非遗技艺的坚守,洲星马蹄粉成为众多星级酒店、老字号茶楼的 “御用原料”,广州酒家、陶陶居等企业每年采购量超百吨,“用洲星粉做的马蹄糕,口感和风味最地道” 成为行业共识。
如今,洲星的非遗传承版图还在扩大: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 “非遗美食研发中心”,探索将马蹄糕技艺与现代健康理念结合,开发低糖、低脂的新型产品;计划推出 “非遗文化旅游专线”,串联种植基地、生产车间、非遗文化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 “从马蹄种植到马蹄糕品尝” 的全流程文化之旅。
从冯秀冰夫妇 1983 年用石磨研磨第一份马蹄粉,到如今千万人通过短视频学习马蹄糕制作,洲星守护的不仅是一块点心的技艺,更是一份岭南文化的味觉记忆 —— 这份记忆,正沿着传承的脉络,走向更远的未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 关键词:
快讯 2025-08-28 10:20:19
快讯 2025-08-22 11:05:31
快讯 2025-08-06 16:55:0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