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日报:跑步的“不确定”因素:状态比能力“重要”
(资料图)
题记:没接触跑步之前,我们对于3公里都感觉到“恐惧”,因为普通人接触的最长的跑步距离无非就是上大学时的3000米,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难度比3公里还小。关于3公里和3000米的区别,我们之前也曾提到过,前者是在马路上跑,而后者是在学校的塑胶跑道上,所以前者的难度其实要更大。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以后,别说3公里,就连10公里甚至半马和全马,我们都可以轻松的拿捏,不过随着跑步距离的增加,“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
很大程度上,关于跑步我们要有一个区分,那就是普通的短距离和马拉松那样的长距离之间的区别,前者过程是可控的,跑完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后者难以控制,或者说跑步时间会有很大的差别。大家参加马拉松一定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第一次跑的时候自己虽然准备不足,但是最终能够以4小时30分左右完赛,第二次跑的时候,准备得很充分,而且很亢奋,结果发现自己跑了一半多的距离以后却跑崩了,总的用时比之前第一次还要多。
当然自身能力不足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自身的状态也有一定的原因。像这种极限运动,天气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便你的能力很强,但是最终都可能被天气左右,而天气又影响着状态,试想你在夏天跑一次全马和在春天或者深秋跑一次全马的感觉,对于普通人来说,那完全是两种感觉,即便你的跑量增加了,配速提高了,有氧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但是都架不住状态的影响,而天气影响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我们的休息状况、穿着打扮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时候“野跑”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有人穿着牛仔裤和板鞋去跑步,先不说自身的感受如何,别人看着都比较难受。目前跑者比较认可的比较适合跑步的状态是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穿着专业的跑鞋和短裤背心,选择一个天阴又有微风的天气,这样的跑步是最舒服的,也很容易出状态。其实说这个的目的是很多人一直有这样一个心理,就是每次跑步都想超越自己,总想一次比一次猛,等到数据方面不理想时,又会比较失望,这就是为了给他们一个合理的安慰和解释。
} 关键词: 跑步的不确定因素状态比能力重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