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点-武术练习之形神兼备

来源:腾讯网 2022-06-22 08:41:16

继续“武术,怎么练?”的主题讨论。如下表所示,武术练习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过程貌似成体系的论题。但实则逻辑上很不成熟或自相矛盾,至少在内容上会有重合或雷同。比如:内外论中的“外”和体用论中“体”,虽然在表达维度有区别,实则论证的主体却一致,都是围绕“身体和体能素质”。所以,经常关注和阅览公众号的朋友会发现,前后文字会有似曾相识或是毫无新意。奈何水平一般、能力有限,希望能够尽可能说的清楚点,烦请批评指正!

(孙禄堂)黑白的拳势照片,透着无限劲力

(一)漫谈形神


(相关资料图)

首先,需要说明“形神原则”不仅仅受用于武术,而存在于中国多种传统文化领域,尤其是医学、艺术等方面。黄帝内经认为“形与神俱”是人体生命健康的一种理想状态,追求身体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平衡协调,即形神合一。另外,中国书画艺术中的“形似与神似”就是艺术手法上的本体写实与意化升华。似乎所有文化形态的高阶层次最终都要回归到“体用观”的哲学范畴,武术也将不列外。它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有意为之,文化本来就是一个交融浸染的过程,你懂或不懂它都在那里,这就是事实。

话到此处,不由得必须再次提起不久前的故事:在一次全国性的武术进校园学术交流会上,主办方请到当下学校体育和体育教育学界著名学者做专题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到学校武术开展的现状,这位老者开篇用其代表性的话语风格、侃侃而谈,述说了武术的几大弊病。当然,这位专家所言不虚,也算一针见血。但言语间略带戏谑、嬉笑中戳击听者的敏感神经。说“什么武术动辄就是骈文四六句和绕口令似的拳谚俚语等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就在想武术之所以为武术不正是因为与其他体育运动有着历史与文化方面的不同吗?武术中的词句不是牵强附会、故意添加,这是历经时间和实践自然积淀下来的,不应该认真发掘和充分利用吗?后来想想,也许是专家非武术学界专家,或可能是专家留过洋、见多识广吧……

(于海)身载形、眼御神

(二)武术“形”之论

形即“形态”,应包括身体形态和技术形态等。身体形态则与前期文章的“外”和“体”相似,主要是指躯体方面的表现,如高、矮、胖、瘦或妇、幼、病、残等形态。不同的身体形态会有不同的武术形式,比如高或瘦体型多习放长击远、舒展大方的长拳、通背拳,矮或胖则适宜练少林、八级等短打类拳术,妇弱群体多以太极、咏春等强身防身。另外,技术形态涉及内容比较宽泛,比如与地域环境相关的“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等,与人文风土相关的“庙宇道观、宗门教派”以及与社会经济相关的“镖局护院、馆校社团”等武术形式。

(薛颠)动静之间、形神自现

(三)武术“神”之论

神者“神态”也,是对出神入化高超技艺的意象表达,也是指精神意识能量。这种能量既包含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能力,还有意志力等心理素质表现水平。比如动作快是迅雷不及掩耳,力量大则恨天无环恨地无把等,强调意识引导、全神贯注。有长拳江河奔腾的直接鲜明,有南拳硬桥硬马、步步为营的踏实坚定,有太极拳行云流水的恬淡自然,有八极拳自身作盾的果敢英勇等等,不同拳种风格都在表达着不一样的精神追求,不同学习阶段也体会到不一样的思想感悟。

(于承惠)身剑合一、形神兼备

(四)武术之“形神论”

武术的形是风格迥异、千变万化的。而武术中神的把控和捕捉在于点滴,可以体现在一个眼神或是定势造型,总之通过身体之“形”彰显武术之“神”。象形取意本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论,武术基本动作有“八法十二型”,形意拳中有典型的“五行拳、十二形拳”,还有众多惟妙惟肖的“象形拳”,这些都讲形似又要神似。因此,武术练习要充分挖掘动作的内涵,追求形神兼备。

闫之凿凿

2022/6/21

} 关键词: 武术练习之形神兼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