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腹式逆呼吸与发劲配合方法
蓄劲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劲。冲拳中蓄劲是一种相对静的状态,是一种由意识指导的强力的集中,而发劲则是静后的动,是集全身力量于一瞬间,由肢体的某一部分爆发出来,即所谓“静为本体,动为作用”。
冲拳时随着臂的向前旋转猛呼气,口鼻同时出声或鼻中出声微鼓小腹,气沉丹田,命门后撑。发劲时的呼气分为两个阶段即“运气”阶段和“用气”阶段,“运气”是蓄劲时闭气后到发劲的呼气,“用气”是最后发劲的瞬间时的呼气。可见,呼气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由慢到快、由缓到急,结合动作由松到紧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里呼气时要注意不要太深,以免影响呼气与发劲的配
合,并影响速度。
这种腹式逆呼吸与发劲配合方法的特点是:
能集全身力量于一点,在一瞬间快速发放,发劲短促而有力。
不会发生诸如“岔气”等不良的副作用。
呼气时气沉丹田使重心降低,增大稳定性,有利于发劲,并且易形成发劲就呼气的习惯。
【资料图】
综上所述,呼吸与发劲的配合方式概括起来就是吸蓄呼发,吸气时要轻,呼气时要由缓到急,蓄时动作放松发时猛然紧张,并组合意识做到意、气、力协调一致,从而达到“聚气成力”的目
的。
“聚气成力”的练习方法
调呼吸
调整呼吸是练功的一大关键,各派武术都非常重视,下面介绍练发劲时调整呼吸的两种方法。
吸虚呼实法
吸气时收腹,全身肌肉放松,用鼻吸气要轻,舌抵上腭,呼气时要慢,后来逐步加快,鼻出声,全身肌肉骤然变紧。
气沉丹田法
简单练习方法可分两步:意守丹田,可经常练习静坐或站桩,每次半个小时以上,做时闭目合嘴、静心自虚,精神意念集中于丹田部位;气沉丹田,意守丹田习惯了在练习发劲时就会自然注意气沉丹田,即呼气时猛鼓小腹,使小腹有充实感,肚腹内部做下动的动作,这样反复日久就会有气沉丹田的感觉。其实调呼吸就是由意识支配下的呼吸配合动作,即通常所说的“内三合”,分别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练活肌肉
一个人的力气很大但他不一定有活劲,就是因为他的肌肉僵硬不灵活。要想具备武术中的劲,必须练就一身的“活肌肉”。所谓活肌肉就是在某一特定环节运动中,本来不参加运动的肌肉也调动起来,协同运动,不仅肌肉群全面参与运动,同时关节部各韧带也相应减少相互间的对抗和阻滞,从而可以提高运动效率和速度。
练活肌肉的方法是松紧交替,即放松收缩放松的形式。松的目的是为了使之更紧,充分的放松能使肌肉得到全面的休息和保养,运动时肌肉才能更好的迅速收缩,这也是一种刚柔相互转换的过程。这样松紧交替的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质量,使肌肉能够随意念迅速的收缩和放松。这种活肌肉的特点是高度的柔韧、灵敏和协调性,脂肪少,有利于产生爆发力。这种练活动肌肉的方法配合呼吸,即吸气时放松,吸气时收缩,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久之形成习惯,有利于“聚气成力”。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武术的呼吸与发劲关系的分析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发劲不仅是外部肌肉工作的表现,同时与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呼吸与发劲是内与外的统一,发劲离不开呼吸的配合,合理的呼吸有助于劲力的发放。
武术中的劲是一种“活力”,即肌肉放松状态下迅速收缩所产生的爆发力。
“聚气”是武术中发劲时的一种特定的呼吸方法,就是吸气后闭气以待,随发劲动作的同时微起声门,由慢而快,由缓而急,结合发劲动作由松到紧的渐进过程。经常练习发劲与呼吸的配合,吸气时蓄劲,呼气时发劲,形成“聚气成力”的技术特征。
本文建议:练武者时刻注意武术不是舞蹈,练习武术要有武术的特色,冲拳、踢腿等发劲动作要特别注意要有充足的劲力,发劲时要与呼吸配合,养成“聚气成力”的习惯,并且在套路练习的同时经常进行呼吸与发劲的训练,教练员也要经常提醒运动员,特别是在套路打到后面运动员体力下降时,更要要求运动员注意调整呼吸,发出整劲。
} 关键词: 腹式逆呼吸与发劲配合方法 气沉丹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