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国际茶日|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云上融媒新媒体中心发布
茶树究竟起源于何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由此也引申出茶文化尤其是中华茶文化的传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茶树这种古老的植物是如何被人类发现利用,并发展成为中国人的主流饮品?
关于茶树的起源分布,“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曾有所提及,根据陆羽的说法,世界已知的最古老的茶树大多分布于今天的中国西南云、贵、川和重庆一带。为求证这一观点,摸清古茶树资源在云南的分布情况,记者采访了西南林业大学的蓝增全教授。作为茶生态学研究中心/森林茶研究中心主任,蓝教授长期从事古茶树和古茶生态系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他从世界茶树原产地古茶树资源分布的角度,介绍了古茶树资源在我国和全球的起源、流通和分布情况,以及古茶树、古茶生态系统的特点,对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意义与价值。
澜沧江景迈山茶园
起源·澜沧江流域孕育茶文明
古茶树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表征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古茶树在产业资源和遗传资源上都是重要的资源植物,尤其是以茶树建群的野生茶树群落,是最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全球独一无二,对于研究茶树遗传、种质、基因、群落学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据蓝教授介绍,古茶树资源包括古茶树和古茶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而云南是古茶树资源的现代分布中心,占有世界90%以上的古茶树资源。可以说,是澜沧江流域孕育了中华和世界的茶文明。澜沧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是亚洲第三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与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黄河同发源于青海。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澜沧江则孕育了茶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从文化的创世学说角度看,根文化是研究文化的起源和核心精神,而茶根文化则是中华茶文化的创世学说,它明晰了中华茶文化的起源与核心精神——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云南是现代古茶树资源分布中心。
澜沧江流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具有极其丰富且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在云南境内的澜沧江干流全长1170公里,该流域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地区,涵盖了云南众多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滋养动植物的核心地域。蓝教授告诉记者:“云南这片土地上,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第三纪孑遗植物,有系统演化上古老孑遗或关键类群构成的常绿林群落,大量的濒危动植物和经济植物生长在其中,自然也生长着山茶科植物的茶组植物。”
此外,在澜沧江流域活动的先民濮人,与中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的时期基本吻合,并且有研究表明,现今澜沧江流域的彝族、白族、土家族、布朗族、普米族、纳西族、拉祜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是澜沧江流域先民“古濮人”演化而来。在语言的使用方面,澜沧江流域的18个兄弟民族,他们的语言中多数对于茶的发音是“la”,人类语言学家的研究结论认为,“茶”的最早源头就是彝缅语中的“la”。由此推论,是澜沧江流域的少数民族首先发现利用了茶,传播到内地后形成汉语发音“cha”,又经由福建等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形成“tea”的发音。
传播·解毒草药成为
游牧民族的“刚需”
茶叶这种植物为何会被先民发现可以食用、饮用,并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饮品?
蓝教授介绍说,古代人类的身体素质远不及现代人,对于一些有毒性、有污染的食品抵抗力很低,“说不定一棵被虫子咬过的白菜都可能令他们丧命。”为了寻找可以解毒的药材,古人尝遍百草,偶然发现吃茶叶可以解毒。“所以,茶叶最开始是被当作草药使用的。”后来,人们发现它不仅能解毒,食用茶叶或用来泡水喝还能解油腻、消暑解渴、提神,于是古人渐渐有了吃茶、饮茶的习惯。
对于以狩猎肉食为主,或是辅以植食的先民而言,茶的解腻是革命性的,因此注定成为先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尤其是在高寒地区生活的藏民,长期以糌粑、奶类、酥油和牛羊肉为主食,但由于没有蔬菜,高热量高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分解脂肪去油腻,又能缓解食用糌粑导致的燥热上火,故而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
但是藏区并不产茶。彼时,人类使用工具正在进步,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活动范围也有了改变,开始离开居住地向远方活动,加之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物资不平衡,比如藏区不产茶却需要茶叶,内地则对藏区的良马非常渴求,于是,借助畜力流动、具有互补交换性质的茶马古道应运而生。
“茶马古道就此开启了澜沧江茶文明之旅。从茶树起源,人类发现并开发利用茶树,澜沧江流域多民族人民与茶树相携、共生、共进,形成了一些初始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茶文化现象聚集。”蓝教授总结道。通过茶马古道在边疆与内地的连接,以及丝绸之路与世界的连接,首先完成的是茶物质,即茶籽、茶苗、用于饮用的茶的传播,掀开了华夏大地茶的兴盛以及茶在世界的传播,进而是以茶为载体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传播。初始民族茶文化通过这种连接和传播,与外界相互交流融合,自身也迅速成长壮大,再经过不断升华,成就了更高水平层面并有一定规模的民族茶文化现象聚集。
分布·古茶树资源在云南
“一流域二山脉”密集分布
蓝教授表示,古茶树是国家重要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是西南山地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特征植物,是特别重要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由这些古茶树资源构成的古茶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典型范例。
云南境内古茶树资源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普洱,约占全省的40.52%。其次是临沧,古茶树资源面积约占全省的19.42%,红河占15%,西双版纳占7.55%。此外,在文山、保山、德宏、楚雄、大理等地均分布有古茶树资源。据统计,云南全省共有古茶园/古茶山126个,其中文山拥有的数量最多,有28个;全省的野生茶树群落数量为88个,分布在文山有24个。
从分布格局看,世界古茶树资源的分布,是以云南为中心,以三江并流南端为扇柄,以几大山脉河流为扇骨,往南向两边分散为扇面状分布,以中国境内为主体,略微延伸至中南半岛北部中高海拔区域。在国内,是以贵州、广西、四川、重庆为放射线,构成了“密集—稀疏—星散”的扇形古茶树分布格局。云南的资源最为丰富,分布地域广阔、数量最多,古茶树和古茶生态系统面积最大,树龄最古老。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密集分布在“一流域二山脉”,即澜沧江流域大理至西双版纳段,以及哀牢山整个山脉和高黎贡山山脉南端。
资源·哀牢山千家寨是
全球野生茶树群落之最
在全球古茶生态系统中,云南分布着众多独特珍贵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不乏为茶界熟知的“名山名茶”。例如,临沧双江勐库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就是目前已知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大理茶种群。该群落位于双江县和耿马县交界的大雪山中上部,分布面积约800公顷,是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下的大理茶野生种群。林下原为极优势的竹子层片,因1992年竹子集体开花死亡,这片古茶树群落方才为人所知。
文山马关县古林箐野生茶树群落,位于海拔1800米左右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为马关茶模式产地,茶树沿箐沟两边分布,密度大。西双版纳勐海大黑山野生茶树群落,是目前所知大理茶在我国境内分布最南端的野生种群,对于研究大理茶跨境分布地理格局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红河元阳小新街野生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在观音山中上部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中,是哀牢山山脉野生茶树群落的南端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观音山中上部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元阳梯田灌溉水的主要来源地,这里因此成为农林复合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强大韧性的生动案例。
普洱镇沅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家寨海拔2100~2500米范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下,发现于1982年,是全球已知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仅千家寨片区的面积就达762.4平方千米,而保护区内野生古茶树群落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千米,是哀牢山脉野生茶树群落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所知大理茶野生种群集中分布的西界,在植被地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都具有重大价值。
除了云南,在中国西南的贵州也有比较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群落,如三都凉风坳野生茶树群落,这是我国中亚热带中叶种野生古茶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极为难得的秃房茶野生种群,也是喀斯特地区大面积天然茶林的特殊代表,喀斯特地貌的基质特点和土层特征,让分布于该处的天然茶生态系统产生了特别的系统外貌和结构特征。
种植·栽培型茶园见证
民族迁徙与交流历史
古茶生态系统的另一种类型是半自然、人工类型,主要见于古茶山/古茶园,在滇黔贵渝均有分布。云南境内代表性的有景洪攸乐、勐腊易武、景迈山、困鹿山、南糯山等一众知名古茶园。
在国内其他地区的代表性古茶园中,贵州水城的马鞍田是云贵高原地区典型的栽培型古茶园,茶树为茶组植物茶,系台地种植,灌木丛条植。重庆南川古茶园,茶树以野生型南川茶为主,属疏齿秃房茶,茶园中引种了部分云南大叶茶,生长旺盛。
古树·古茶树并非都是野生型
除了极其丰富的古茶生态系统,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同样数不胜数。说到古茶树,很多人都以为只有野生型才能称之为古茶,实则不然。据蓝教授介绍,业界和学术界对于古茶树的判定有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只要树龄或基部直径达到这个标准,无论野生还是人工栽培型均可认定为古茶树。
那么,从外形上如何来区分是野生型还是栽培型?蓝教授透露,首先看花蕊,野生型茶树的雌蕊通常为5个柱头以上,栽培型雌蕊为3个柱头;其次看叶片,野生型茶树的叶片边缘无锯齿,叶片较长,革质化腊质化明显,栽培型叶片边缘无锯齿,较短,柔软,有明显隆起。还有就是通过果实来辨别,野生型茶果较大,里面通常有5个及以下的种子,栽培型果子较小,通常有3个及以下的种子。
邦崴山茶王树
在云南众多的古茶树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棵大茶树,一棵是勐海巴达野生型大茶树,属大理茶种,1961年发现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巴达乡大黑山。此树高32.12米,基部直径100.3厘米,树龄约1700年。另一棵是普洱澜沧邦崴过渡型大茶树,于1961年被发现,位于海拔1891米,树高11.8米,基部直径78.9厘米,此树的特征是属于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旺盛,在距地1.3米处分成12枝,有4枝直径都在20厘米以上,最大的一枝约48.7厘米。第三棵是勐海南糯山栽培型大茶树,发现于1951年,树龄约800年。
在澜沧江流域,以大理苍山感通寺1号古茶树、南涧无量山小古德大茶树、保山昌宁茶山河大茶树、昌宁天堂山大茶树、临沧双江勐库大雪山1号茶树、双江勐库冰岛茶树王、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宁洱困鹿山大茶树、普洱景谷大秧塔大白茶始祖等为代表,是流域内典型的古茶树。哀牢山山脉的典型古茶树,以普洱镇沅千家寨大茶树、元江光山大茶树、元阳小新街大茶树等为代表;在高黎贡山山脉,则有德宏梁河青龙山大茶树、腾冲高黎贡山大茶树为典型代表。
省外的古茶树资源中,贵州具代表性的有普安四球茶、三都县凉风坳小乔木型古茶树,以及灌木型的代表花溪久安古茶树。在广西和福建,分别有位于南宁市扶绥县姑辽屯的700年的乔木型大茶树,以及生长在福建武夷山岩茶区九龙窠龙头岩悬崖上的大红袍茶树,是典型的灌木型,叶质较厚脆,嫩芽叶呈紫红色。此外,在四川成都大邑县西岭雪山、浙江杭州西湖等地均有古茶树分布。
出品:云上融媒新媒体中心
撰文:褚昆雅
摄影:李雨霖 何新文 贾翔
编辑:王梦娟
初审:余 倩 复审:陈新明 终审:杨文虎
一校:龚丽萍 二校:肖 蕾 三校:王卫东
王梦娟 签清发布
} 关键词: 521国际茶日|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