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国际茶日|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上融媒新媒体中心发布
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以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到了北半球以后,偏转为西南风。当来自大洋的暖流带着水汽,沿着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雅鲁藏布江的峡谷北上,被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所阻挡,水汽被抬升,产生丰沛的降水量,也带来了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养分,滋养着这里的万千种植物。当漫山遍野的山茶花盛开的时候,与其同科属的茶,也绽放出新芽。作为地球上一种神奇的植物,被人类栽培以后,不仅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产品,也孕育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作为茶的起源地之一的云南,茶的起源、发展充满着许多谜团,种种传奇故事扑朔迷离……
“野生”茶树的发现
1823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省发现古茶树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调查,以至于栽培型大叶种茶被命名为阿萨姆茶,一直延续至今。而这种栽培型大叶种茶,在中国被命名为普洱茶。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茶组。茶树是山茶属中比较原始的种,是从山茶属里分化出来的一个种。据专家们考证,地球上出现茶树这种植物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1978年,在云南省景谷县发现的距今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被认为是所有山茶属植物的始祖。在距今1000万年的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青藏高原的隆起,从而影响了我国西南地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的变化。其后,第四纪以来的几次冰河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南部地区,未受到冰川的直接袭击,这一地区的气候依然处于温暖湿润之中,使许多植物幸存下来。目前,全世界有200多种山茶属植物,80%以上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表明了这里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发源地区与发源中心。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全世界发现茶组植物40个种,中国占39个种,野生茶遍布长江以南各省区,其中云南就有33个种,而且25个种为云南独有。从云南发现的宽叶木兰到中华木兰,从贵州省晴隆县发现的距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到遍布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海南、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等12个省份的数百处野生大茶树与古茶树,遗存株数数以百万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茶树近百株。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南一带,其他是四川省南部和贵州省。这一地区茶树多属高大乔木型,具有典型的原始形态特征。正如吴征镒教授所指出的:“我国的云南西北部、东南部、金沙江河谷、川东、鄂西和南岭山地,不仅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这一地区是它的发源地。”
世界茶树的起源问题,其实是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野生茶树的起源;二是人类初步驯化茶树的起源;三是人类充分驯化茶树的起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的茶树。
野生茶树国际上称为伊洛瓦底茶(中国称为滇缅茶),最初发现于伊洛瓦底江流域,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横断山区及其周边,涉及了中国西南诸省、缅老泰越以及印度的东北部。在茶从野生向栽培转化的过程中,印缅老泰越的先民,其实也在驯化与利用野生茶树,只是他们停留在原始的初级阶段,不像中国进入了中高级阶段,驯化出了栽培型茶树——茶与普洱茶,也就是通俗称为的小叶种茶与大叶种茶。因此,中国是野生茶树起源中心之一,是初步驯化茶树的起源中心之一,是充分驯化茶树(栽培型)的唯一起源中心,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与传播中心。
那么,印度阿萨姆的栽培型古茶树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是否人类充分驯化茶树的另一个起源中心?
1200年还是3000年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驯化自然的历史,一些野生的动物和植物在人类的精心培育下,逐步成为栽培和养殖的生命,从而贯穿于文明的发展之中。茶也是这样的一种生命,数千年来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上述记载表明商周时期蜀地之茶已作贡品。这里的“巴”是否包括云南,其实说得很清楚,“西至僰道”指的是现今的川南到云南昭通一带,很难证明茶来自云南。同样是《华阳国志·南中志》曰:“平夷县,郡治。有跷津,安乐水。山出茶、蜜。”有很多人认为平夷县指的是云南的富源县,富源也确实有古茶树的存在。问题是经过考证,晋代的平夷县在今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致包括今毕节市的七星关、大方、纳雍等地。而云南富源明清时期才被称为平夷,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设平夷县。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在四川、重庆和贵州都已发现众多的栽培型古茶树,只能说云贵川三省是茶的起源地,早在商周时期,西南就已产茶。
在考证云南种植茶树起源的个重要支点是“濮人种茶”,濮人是云南南部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的先民,按照茶界的主流观点,云南茶产业始于商周,云南的濮人率先发现、驯化与利用野生茶树。但实际上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考古发现云南的先民是孟高棉民族,而濮人最早是生活在长江中游一带,随着楚国崛起,濮人才开始向西南迁徙,进入四川、贵州。《华阳国志》记载,三国时,诸葛亮派李恢大规模迁移濮人充实建宁郡与云南郡,当时居住在湖南、贵州一带的濮人才大规模迁入云南,种茶技术在云南的传播应该与此有关,所以云南各民族中流传的诸葛亮为茶祖的传说也就有了依据。濮人在云南经过迁徙与民族融合,逐步演化成现在云南的一些民族,同时也把种茶技术在云南进行传播与延续。巴蜀茶叶种植文明南下,改造提升云南澜沧江中下游落后的茶种与野生茶驯化技术,让云南茶叶种植由蒙昧走向了文明——濮人种茶。
从这些历史推论,云南栽培茶不会早于魏晋南北朝,也就是最多1800年,由于唐之前没有确凿的文献记载云南产茶,所以云南茶产业的信史只能从唐代《蛮书》算起,即1200年。唐人樊绰的《蛮书》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被视为云南茶见诸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
最初的名茶——寺院茶
相对于传统中国茶文化中的小叶种茶的清新淡雅,云南茶的粗犷浓郁在漫长的历史中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明代《滇略》中,作者谢肇淛的记录依然是:“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沦作草气,差胜饮水耳。”在当时世人的眼中,云南的普洱茶就只是比喝水稍好一点。
唐宋时期,云南属于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管辖,云南茶不受中原王朝的重视也就自然而然,因而在陆羽的《茶经》中没有云南茶的记载。云南茶真正走上历史的舞台,是到了明代,其代表就是寺院茶。
唐代佛教的兴盛使得寺院经济得到高度发展,佛茶也随之形成一定的规模。僧人利用寺院优越的自然环境,大量种植茶树,佛茶也由此产生。到中唐时,全国崇尚饮茶之风,佛茶也不甘落后,特别是佛教四大名山都已经生产出了名茶。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寺院茶得到了极大发展。宋以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
古时名茶,至今犹在,乃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佛寺茶园,如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的黄山毛峰、东山洞庭寺的碧螺春、杭州龙井寺的龙井茶、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武夷天心寺的大红袍、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庐山东林寺的云雾茶等。寺庙大都建筑于名山之上。因此,自古有天下名山古寺多的说法,而寺庙又种茶,于是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的说法,也一直是茶人们所认定的观念。
明代时期,随着大批江南百姓迁往云南,也带来了茶文化。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穿梭彩云之南的时间段里,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关于茶的故事,茶寺、茶庵成了记录这些历史点滴的最好的载体。徐霞客在昆明筇竹寺得到僧人用太华茶招待,“待老进茶,乃太华之精者,茶冽而兰幽,一时清供,得未曾有。”其游记中提到的舍茶寺、茶庵就多达16处,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
昆明太华寺的太华茶、五华寺的五华茶、归化寺的十里香茶,以及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凤庆太平寺茶、宜良宝洪寺的宝洪茶、昭通翠华寺的翠华茶等,都是寺庙茶的代表,许多还保留至今。这些寺庙里的茶,有些徐霞客喝过,有些徐霞客没有,有些在其游记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些一笔而过留下个地名。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为如徐霞客般行走在古道上的匆匆行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小憩、解渴纳凉、遮风避雨的地方,是行人在半道上的温暖家园。
从文献上看,明代李元阳在《大理府志》载:“感通寺在点苍山圣应峰麓,有三十六院,皆产茶树,高一丈, 性味不减阳羡,名曰感通茶。” 可见那时感通茶颇具规模,与寺院禅道相得益彰,而今在感通寺大雄宝殿右侧是寺院的花园中,还有两棵明代遗存至今的古茶树。
随着僧人的辛劳和文人墨客的渲染,云南终于有了一些名茶,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云南茶也许就同其他地方一样,走上了小叶种茶为主的文化茶道路。
普洱茶的兴起
中国茶在明代以前,是以团茶为主,所谓“压饼成团”,同现在的普洱茶很相似,虽然饮用方法不同,但制茶工艺上却有着一脉相传的渊源。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 “废团兴散”对现代中国的茶业和茶文化来说,是一次真正的变革。茶道技法,一改千年来的奢华富丽,开始趋于自然简约,走上返璞归真之路。从此以后,团茶、饼茶几乎在中华大地上绝迹,只有云南等当时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保留了制作茶饼的风俗。《滇略》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濮”也,即濮人所种的茶,相对于那些精致的寺庙茶而言,云南各民族民间流传的还是中原已经消失的“团茶”。
到了清代,普茶突然火了。有人考证过,来自白山黑水的满族人爱好偏甜的黏食、喜欢重口味的肉食、爱抽烟。有这些饮食习惯,清香淡雅的小叶种茶自然不能满足他们消食的需要,这时云南进贡而来的味道比较酽的普茶,被皇家与达官贵人看重,在清代宫廷中的地位达到了最高。乾隆皇帝写下了“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清代的《普洱茶记》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红楼梦》中,贾府这样的贵族人家,消食首选的就是普洱茶。乾隆三十年(1765年)撰成的《本草纲目拾遗》,设有“普洱茶”词条,“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 “普洱茶”这个称谓才真正定型,最终家喻户晓!
宫廷的指定需求,以及官方的介入督办,开始对普洱茶提出了更高的工艺和品质要求。以易武茶为核心的六大茶山地区,逐渐形成了“高香甜、低苦涩”的滋味特征。香甜醇厚的易武茶,树立了普洱茶的基础价值审美,“清香独绝”“味最酽”。“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这奠定了普洱茶的基础雏形。
经过清代、民国到现今的发展,作为世界茶树起源地的云南茶,沉寂了数千年之久,终于为世人所侧目。而后的云南茶产业逐步兴起,成为造福一方的重要支柱,云南成了全世界所公认的优质茶叶的主产区。
出品:云上融媒新媒体中心
撰文:李雨霖
摄影:何新文 李雨霖 贾翔
编辑:王梦娟
初审:余 倩 复审:陈新明 终审:杨文虎
一校:龚丽萍 二校:肖 蕾 三校:王卫东
王梦娟 签清发布
} 关键词: 5·21国际茶日|云南茶 1200年的发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