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商圈深夜健身房兴起,“减负担”不能“减保障”

来源:腾讯网 2022-03-28 14:29:38

□蒋璟璟

夜里零点,在北京城商圈的林立楼宇间,有一群人正在挥洒着汗水。他们运动的地方被人们称为深夜健身房,虽然这里24小时营业,但晚上来的健身爱好者们更多。据记者了解,类似的健身房如今在全国已有很多,以大城市为主,多是连锁模式。北京有100多家,多分布在年轻人较多的大型商场内。某店店长向记者表示,相比传统健身房,这种新型的“便利店”式健身房更符合年轻人的运动特点。(工人日报)

一面是全民健身的热潮,另一面则是“健身房跑路”轮番泼冷水。在市场供需格局加速重构的节点,所谓商圈深夜健身房在很多大城市迅速走红。24小时营业,扫码即进,无需办卡……类似的模式,可说是前段时间“共享健身仓”的升级,场地更大、设备更多、体验更好。此类健身房,有望从根本上规避了“预付制”纠纷,而更大的价值,显然还是在于,给日益臃肿的健身文化减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去健身房的感觉就是“累”。不仅是运动锻炼累,更是心累。一方面要与教练等工作人员“斗智斗勇”,万分警惕各种促销办卡续课大坑;另一方面,则是不得不面对越发复杂的“健身房社交”,屏蔽杂音和滋扰殊为不易……与之相较,深夜健身房、便利店式“健身房”,则要省时省心的多。只需心无旁骛,全心投入健身就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商业模式,是与时下流行的极简生活方式相契合的。

深夜便利店健身房,俨然是加班族、“社恐症患者”的福音。简单的、纯粹的健身服务,永远是一部分人的刚需。但也应该明确的是,健身同样有其风险性的一面,这就要求要有专业保障兜底。此前,已多次爆出“深夜健身发生意外”的悲剧。轻成本、轻资产的深夜便利店健身房,如何确保必要的应急保障和生命支持系统,这是有待考虑的问题。

一般认识中,深夜是不适合健身,尤其更是不适合高强度健身。随着便利店式深夜健身房的快速扩张,在推广全新、简约健身文化的同时,科学评估风险、高效化解风险,理应有更成熟的安排。

} 关键词: 封面评论|商圈深夜健身房兴起 减负担不能减保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