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原则合理估算跑量,跑量并非越多越好!
跑者只有积累足够的跑量,储备体能,才能顺利完成相应的比赛。那么,到底每天该跑多少?每周呢?
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的问题,取决于你的速度,力量和跑步经验。
首先要考虑的是你目前的能力和目标。理论上,目标距离越长,训练需要的跑量就越大,周期就越长。但是,不论你的目标是什么,都要从目前的能力,而不是从你的愿望出发。
比起里程数字,更重要的是你用于跑步的时间。时间,能让跑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不断进步。根据能力决定训练的强度,改善心血管功能,最理想的情况是,用时最久的单次训练,应该恰好达到比赛的目标时长。你的身体不是计步器,记不了里程,但是它会适应跑步时长和冲击力。
一项由500名跑者参与的研究说明,如果你的目标不是比赛,每周轻松跑8-9公里,也能降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中风、关节炎和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初跑者的起点,就是每周跑3次,每次跑20分钟——这是让跑步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最短时间要求。
如果你在认真训练,以下6个原则可以帮你估算出合适的跑量。
1、比赛越长,跑量越大
马拉松训练要求的每周跑量,一定比5公里训练计划要求的多。不论比赛的距离,一份连续的训练计划应当包括三个部分:长距离跑,快速跑和恢复跑。长距离跑的速度可以稍慢,但是时间要逐渐延长到计划中的比赛用时(记住,在长距离跑训练时,跑步时长比距离更重要)。
快速跑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但是速度要比预计的比赛速度快一些。恢复跑的速度和里程都比比赛时的低一些。不论你要参加什么比赛,训练都是“长短结合”。训练计划中的总跑量,取决于赛事的距离。
2、目标越高,跑量越大
比起以“完成”为目标,“快速完成”需要更多的训练跑量。一般而言,你的目标越高,需要的每周跑量就越多,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下列目标:改善有氧运动能力和身体供能,提高持续跑动的能力和动作的效率。
这是因为,让身体适应长时间运动,才能让“发动机”变得更为强大。多跑,你的肌肉和骨骼才能更加结实。在跑步时,你的身体需要消耗氧气,这样,肌肉才能产生动力,血液才会流动。因此,你用于跑步的时间越长,你的有氧运动能力就越强,就可以跑得更快,更久。
3、结合不同训练方式
跑者不应该每天用同样的速度跑去跑。任何好的训练计划,都要包括速度、间歇、速度耐力和长距离跑方面的训练。每一项单项训练都有相应的益处。速度训练可以提高跑步效率(以一定速度跑步时的能量消耗),从而改善能量消耗和使用氧气的整体效率。在间歇训练中设置一定的速度、跑步/休息时长,速度耐力训练让你按照一定的速度跑得更久。长距离训练让身体对跑步时的冲击和长时间运动更为适应。
把这些不同侧重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你会成为更好的、能力更全面的跑者。如果你只按照比赛速度去跑,那么你的身体就只能适应这一个速度。多数训练里程应当以感觉轻松的速度完成。快速跑,能让你的身体加速清除代谢废物,让你在比赛时具有更高的运动效率。
4、适应继续增加跑量
为了在增加跑量时避免伤病,必须循序渐进,让身体有足够时间去适应体力消耗。许多跑者的做法就是“10%原则”,在增加跑量时,增量不要超过上周里程的10%。多数训练计划,包括三周的跑量积累,以及随后一周的减量恢复。在减量恢复期结束后,又是新一轮的积累,如此循环。在休息期间,让身体适应训练量的增加,并为承受更多训练量建立基础。
训练的质比量更重要。如果你打算增加某个周速度训练,那么就不要在那一周的周末跑特别长的距离。不能在短时间内让身体承受太大的负担。在跑步时,肌肉会发生微观层面的损伤,随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重建,在这一过程中,你会变得更强。
5、尊重身体感受
当你按照某个计划训练时,能准确达到它所要求的里程,是最好的。不过,计划并不是法律。即使没有100%做到计划的要求,也不至于“不及格”。仅仅为了凑齐计划中的跑量而跑,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过度训练可能导致能力下降甚至受伤。睡眠障碍,静息心率升高,情绪低迷和焦躁,都是过度训练的表现。
与跑步相伴的不适,一部分来自于面对未知和不自信的挑战。但是,不推荐强忍伤痛跑步。身体适应训练的过程,就会产生不适。但是,如果你只感到身体一侧的疼痛,或是持续的疼痛,这就是不平衡的信号了。在怀疑受伤时,降低速度,或是休息一天。没有人会通过跑得更多来治愈伤痛。
6、健康第一
不论你的训练目标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站上起点。你最不想面对的就是过度疲劳和损伤。因为一旦发生伤病,就得花费好几个星期去休息治疗。这是最麻烦的。
如果你在某天不想跑,那就休息和调整计划。在马拉松训练计划中,长距离跑训练的优先级高于速度训练。谁也不会用对网上那些“通用”训练计划的执行去判断一个跑者的水平,最重要的是比赛成绩,以及完成比赛的状态。
} 关键词: 六大原则合理估算跑量 跑量并非越多越好 长距离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