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咖啡爱好者:乌鲁木齐的咖啡馆,还没到卷的时候
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本土化的咖啡馆,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x有数青年观察局联合出品的《2021青年咖啡生活消费趋势洞察》显示,一线城市咖啡消费者单人年均消费量达到326杯。
尽管乌鲁木齐,这个浪潮席卷较慢的地方,如今在大众点评上也有不少于50家供应咖啡的馆子,有的是独立咖啡馆,有的是复合空间。
越来越多的咖啡爱好者,他们穿梭于乌鲁木齐各个咖啡馆,讲究咖啡的风味、做法和产地,喜欢动手做咖啡。咖啡于他们,既是治愈心情的饮品,也是带来舒适感的生活方式。
于是,我联系了一位资深咖啡爱好者浩东,和他共同探讨了与咖啡有关的话题。
01#
我太想知道咖啡到底是什么了
在真正了解咖啡之前,浩东对咖啡的认知还停留在高中每天一袋提神的速溶咖啡。
大多数人对于咖啡建立起成体系的认识,大概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说起。起初,“咖啡”和“速溶咖啡”是两个可以互换的名词。
直到美国的星巴克进入,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咖啡不止“速溶”。随着咖啡浪潮不断更替,大众对咖啡的认知才逐渐打开。
他还记得那家让他对咖啡产生好奇心的咖啡馆,离他在海南时工作的家很近,是个台湾人开的。后来过了很久,他才又联系上了那位老板。
浩东(后排,右二)在上海学习
“我一进去就懵了,有三块黑板,第一块黑板是正常的奶茶饮品,第二块黑板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拿铁、玛奇朵之类的,第三块黑板上有中文和英文。”
他形容当时看黑板跟看天书一样,随便点了一杯和同事坐着聊天。“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咖啡师走到我身边,半蹲着问我对这杯咖啡是否满意。”
那会儿还毫无概念的浩东不好意思说自己什么都没喝出来,咖啡师就顺便介绍了豆子的产区、风味,“我回去之后觉得蛮受打击的,我太想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东西了。”
所以,和很多咖啡爱好者一样,他买了韩怀宗的《精品咖啡学》,正式开始接触咖啡的世界。
光看书还不够,他还在休息时间找了一个咖啡馆当学员。
原因很简单,他说他得知道自己喝的这杯咖啡,用的什么豆子,怎么做出来的。
“比如这杯奶咖,咖啡种子经过处理,经过烘焙,经过研磨与萃取,再与牛奶调和。虽然它只是一杯大概250毫升的液体,但在成为一杯咖啡前,它所经过的流程、融合的东西,远比眼前看到的要多。”
02#
会冲咖啡跟冲好咖啡
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在海南的咖啡馆工作时,浩东着重学习了虹吸萃取,因为海南产区的豆子,虹吸更能突出优点。
有一次,他特别用心地调整研磨度、调整粉水比、把控时间和温度,把咖啡端给客人。“我还没转身,他看都没看,就放了糖,浇上了奶。”
当时他心里很不舒服,后来又觉得应该说服自己去找到一个平衡。直到一次听一位资深老师说起自己的经历,他才明白:人需要什么,那就得到什么。
“他说他媳妇在医院里生孩子的时候,他在外面等了很久,非常急躁,就特别想喝杯咖啡,但是医院里面没有咖啡。所以他在医院的小卖部买一杯速溶咖啡,他说那一杯咖啡真是太好喝了。”
听到这个故事时,正是第三波咖啡浪潮兴起之时,大家对咖啡的质感把控非常严格,浩东觉得很震惊。
“现在想一想,他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需求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咖啡的鉴赏水平也不一样,你不能要求客人水平,只能要求自己。”
对咖啡越了解,浩东就越觉得自己的认知太浅薄。
“咖啡的门槛很低,冲咖啡跟会冲咖啡之间的差距很小,后面我才知道会冲咖啡跟冲好咖啡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浩东的本职工作是航空安全员,他说自己的工作比做咖啡要简单很多,只要保持业务能力、法律水平、身体素质就ok,但咖啡世界就复杂很多了。
于是,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他工作之余最重要的事情。他陆续考取了SCA研磨与萃取中级、 CQI-Q Grader 国家咖啡品质鉴定师。
就连工作都会随身带着书,落地一个城市,不是在去有名的咖啡馆路上,就是在酒店就会抓紧时间学习。我跟他见面那天,他才从南京飞回乌鲁木齐,前一天晚上还在看关于烘焙的书。“我们这边教育环境已经很有限了,就更不能闭门造车。”
浩东在酒店做杯测
03#
乌鲁木齐的咖啡馆
还没到卷的时候
高级玩家的咖啡角,那里有飘不尽的咖啡香气,精致的手冲器皿,玲琅满目的咖啡品类,以及美好生活的气息。
所以浩东的日常,大多都是在家测豆子,又或者在野徐咖啡烘豆子,然后和老板一起杯测。
因为经常做杯测的缘故,他通常会带着笔和小本子,勾勾画画。
他跟我分享了一个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去评判一家咖啡馆品质方法:先点一杯咖啡用水,再点一杯浓缩。
因为一杯咖啡,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如果水质不适合萃取和冲泡咖啡的话,那一点的咖啡含量能起到什么作用?”
我们聊起了乌鲁木齐最近新开的咖啡馆,也谈到入驻上海的Blue bottle。
我问他,如何看待“乌鲁木齐咖啡馆卷起来了”这种说法。
“什么叫竞争?就是我遇到了一家店,走两步又是一家店。乌鲁木齐的咖啡馆,最起码再到5倍以上才能产生竞争,现在连竞争的边都达不到。大家现在要做的应该是合作,比如‘我推荐你可以去谁家看一下,他们也不错’。这才是好的循环。”
我跟浩东约在蜗牛咖啡见面,他一进门就跟蜗牛咖啡的老板花姐打了个招呼,递给她了一份考取阿拉比卡鉴定师,辨别生豆瑕疵种类的资料。那是他早上在家打印好专门带过来的。
当我们聊到如今咖啡文化在乌鲁木齐的逐渐盛行,浩东说,这对乌鲁木齐的咖啡圈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当消费者对咖啡鉴定的水平慢慢提高的时候,咖啡师们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浩东说,当我们不知道咖啡品质怎么样,如何去鉴定的时候,只会有好喝与不好喝的判断。喝得多了之后,就能判断出是否过苦或者过酸,再往上走,了解了生豆和烘焙方式,就能了解一款咖啡风味的80%了。
“归根到底开咖啡馆是卖什么?是卖咖啡,还是环境?其实两者结合,缺一不可。很多网红馆子开起来了,可能前三个月有人去打卡拍照,但是后面能支撑着走下去的一定是咖啡师的沉淀,因为咖啡师才是咖啡馆的灵魂。”
大自然创造出咖啡这样生动的果实,又通过流转的风味连接起创造和热爱,咖啡早已不是饮品这么简单。有的人看重咖啡的社交属性,通过它与更多人产生连结,有的人注重咖啡的品质,纯粹追求享受。
不管是哪种,但可以预见,每一个咖啡爱好者的加入,尤如一片片拼图,共同构成了乌鲁木齐的咖啡世界。
作者:罗娇娇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郭杨
} 关键词: 资深咖啡爱好者乌鲁木齐的咖啡馆 还没到卷的时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