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遇见茯茶》之《撇子壶》

来源:腾讯网 2022-03-13 14:59:52

《文化泾阳》今日推出

《遇见茯茶》合集中

胡生学作品

《撇子壶》

文化泾阳

撇子壶

胡生学

撇子壶,是过去农村人用火盆时,曾经用来烧水的一种器具,由于它的制做形态特殊,底大口小,放在火盆上更容易烧开,又不影响火势,因而北方农家普遍使用,因紫铜传热快,最初的撇子壶都是用紫铜手工锤制而成,除了烧水,人们还用它来熬茶。后来农村才出现了用铁皮制做的扁子壶,因其价格成本比较低,因而才替代了撇子壶,被北方人们广泛应用。

从我记事时起,家父就用这种撇子壶来熬茶了。每年一到冬季农闲,家里就坐满了喝茶的人,父亲就用这个底大口小的撇子壶熬茶来招待大家。

记得刚开始那阵,父亲用的是生火的火盆来熬茶,其实当时农村用火盆也有讲究,有钱人家用的火盆是用柴铜制做的,火盆的边沿比较宽,除了烤火烧水外,用来烤馍,红薯之类也比较实用,当然,我家不算富裕,父亲只能用废弃的旧洗脸盆来生火。由于火盆生火后,火星乱飞,不小心就把棉衣棉裤烧着,从发现到弄灭衣服就是一个大洞,母亲少不了嘟嘟囔囔,后来父亲想了个办法,用旧油桶加以改造,在油桶下面开个上下长方形吸火门,里面放两块半截砖,砖上架上炉条,再在上面用麦草泥做成圆筒状做炉膛,炉膛肚大口小,炉火一着,就像吸炉子一样,很旺也很实用,用来烧水熬茶,再美不过了。父亲还到附近工厂把别人烧过废弃的碳渣用筛子一过,做成煤饼,用来熬茶又干净又方便。

我的父亲是个热心肠的人,也特别好客,好友亲朋以及乡亲每到农闲下雪天,我家就坐满了喝茶的人,这时的父亲也是最忙的,也是最高兴的,他一边招呼大家坐下,一边忙着生火盆烧水熬茶。

说起熬茶,喝茶,父亲他们也是蛮讲究的,他们几个首先去井上取来无根水,说起无根水,这无根水也有名堂,当时没有自来水,农村饮用水都是从井里取水,他们一人用辘轳把桶放进井里取满水,绞到井口,不要落地然后一个人从桶里取水,这样的水就叫无根水,据说这种水能治百病,中医配药都用这无根水。等他们取回无根水,父亲的火盆也旺了,他们就用这撇子壶盛满无根水,放上茶叶,在火上熬起来,说熬茶,父亲他们也不一定喝一种茶,来喝茶的茶友,每次各自都带了自己认为好的茶叶,有远道亲戚送的,还有从外地捎回来的,反正五花八门,啥茶叶都有,当时我小,只记得有恭尖,普洱,香片,大红袍,安化的砖茶,还有云南的锤子卅。当然,他们最常喝的还是咱泾阳的砖茶,特别是熬砖茶时,有的人还把从家里拿的红枣放上几颗,也有的把从宁夏捎回来的枸杞放上一把,反正是图个热闹,把一个冬天的农家小屋变成了暖哄哄的乐园,待茶熬成,父亲端上撇子壶,把熬的茶香四溢,汤色金黄的茶汤倒给茶友们端着的茶杯中,这个时候,听到的只是嗞嗞、吸溜,喝茶的声音。父亲们熬制的这种茶,喝似苦涩,但苦中有甜,苦中透出浓浓的枣香,他们从浓郁的茶叶中品出了生活,品出了人生,更品出了农村人的情怀和茶友之情!每次品完茶,父亲把从白王老家带回烤熟的干面红苕递到茶友们的手上,也称得上茶足饭饱吧。

我还记得七十年代初,宝鸡峡引渭工程开工,父亲他们也跟随大上民工的热潮到了宝鸡峡工地。父亲在农村是个土厨子,用农村人的话,就是会做菜,父亲来到工地后,被分配在灶房给民工们做饭,茶余饭后父亲看到当地人用一种铁桶桶熬茶,他们用铁丝给铁桶桶做个提手,用铁棍挑着在火上熬茶,他们熬的茶,我们常人是喝不惯的,他们把茶熬到拉丝才喝,他们那才真正叫品茶,用小酒盅似的茶杯,倒上茶,端在手里细品慢饮。父亲看到后,就到工地修理工那找回补胎用的胶水瓶,洗净后在火上烧过穿上铁丝,在火上熬砖茶,父亲熬的茶不亚于他们西府人的茶。每到下工晚饭过后,工地的火炉旁又似恢复了农家小院的气氛。父亲用当地的土办法,熬出了我们泾阳茶人的友情,他人在浓茶中记录了生活,在品茶中忘却了一天的劳累,就是关中西府这罐罐茶给了泾阳人在宝鸡峡工地的动力,后来父亲还把宝鸡西府的这民间茶艺带回泾阳,还真兴盛了一阵子。

如今,时过境迁,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图,丝稠之路的重启开发,泾阳茯茶,这一传统的制茶工艺的再次被发掘,进而兴盛,给我们泾阳的茶文化又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虽然撇子壶罐罐茶早已过去,但带给老一辈的生活乐趣,美味人生,是我们后辈永远不能忘怀的。

END

来源:泾阳县文学艺术届联合会

} 关键词: 泾阳遇见茯茶之撇子壶 遇见茯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