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街的小众舞种都去哪儿了?
纵观新的一季《这就是街舞!》又有了最新动向!
许多舞者也因“这街”圈了不少粉,对于国外舞者,这波中国街舞的红利算是被他们赶上了,代言、广告接踵而来,加上各种大师课巡回,可谓是机会多多、名声满满。
不过「这街」走过四季,出圈的舞种大多是hiphop、popping、breaking和locking这四个舞种以及融合性的编舞,其他的小众舞种很少出现,除了waacking和krump被Cue的多一些,其他小众舞种好像并没有赶上这波“街舞热”,也一直很难变得大众化,那么小众舞种就只能一直underground吗?
论小众舞种如何打破僵局成功出圈!
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首先!小众舞种的风格有哪些?
我们先借用中文翻译的名称来列举一下(这些舞者的dancer可别揍小编):
甩手舞(waacking)、狂派舞(krump)、浩室舞(house)、折手舞(voguing)、雷鬼舞(dancehall)、soul dance(灵魂舞步)。
其他还有近两年出现的afro dance(非洲舞)、twerk(电臀舞),还有上世纪20、30年代的摇摆舞(swing dance),再到后来发展的Jazz(百老汇爵士、UK jazz等),没提到的舞种欢迎评论补充!
这些舞种大多没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过作为一个个独立的舞蹈风格,他们大都具有各自的舞蹈元素,且大多具有battle性质。
既然有这么多可供学习的舞蹈,怎么就推广不起来呢?
这还要从街舞在中国的发展史说起,街舞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入中国,慢慢地进入大众的视野。
在2000年以后,街舞才真正像芭蕾拉丁等舞蹈一样,走进我们的生活。
随着全国街舞培训机构慢慢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街舞,了解街舞,其中不乏许多顶尖舞者在默默耕耘,为中国街舞事业而努力着。
但在他们之后中国的街舞仿佛出现了断层,虽然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一门心思钻进去研究的人却少了,大家更倾向于“即时获得”的学习。
这其中虽然也不乏厉害的舞者,但是大家对于舞蹈的文化历史却了解的越来越少了,所以也少有人知道原来街舞还有这么多的分支。
随便拿几个大家了解一点的小众舞种举例,其中小钢炮ibuki和炸场王AC所跳的waacking,以及张艺兴队长钟情的krump都是近两年才慢慢被大家看到。
尤其近五年waacking的发展十分迅猛,各地比赛层出不穷,加上节目的加持,waacking终于也可以独立存在,不再是被当作“爵士”了。
除此之外像house、dancehall则没有这么好运,除了在“这街”的编舞中出现过一些元素外,大家很少用他们作为主舞种在节目中展现。
那么话说回来,小众舞种虽然跳的人少,但大家或多或少还是知道一些,那为什么这么少人跳?比起大众的舞种,他们怎么就不容易成为“主流”了?
那么,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原因。
首先,我们都知道街舞的入门与国标拉丁芭蕾这些舞种比起来要容易一些,但小众舞种再对比大众的街舞舞种,它的门槛又相对高了很多,没有街舞功底的人学起来会很吃力,必须要找到一个过渡的舞种先学习,才能慢慢转入小众舞种的学习。
像少儿街舞中,最常被用来做入门学习的,一个是locking一个是hiphop,因为locking的发力与形体对小朋友来说更容易去学习和模仿,同样地,hiphop的律动也是许多舞种入门必学的基础之一。
但如果抛开这些基础,直接让初学者学习house、waacking甚至krump这类的舞种,就会变得很困难和难以坚持。举例来说,house这一舞种如果没有hiphop律动的基础,很难找到感觉,可能只是单纯的踩步子,没有质感,反之则容易掌握很多。
再来像waacking这类追求形体美的舞种,如果没有一些爵士或别的舞种基础,也很难跳出“力与美”的感觉,否则会很像跳“操”,这也是有些初学者看waacking觉得好看,但自己一跳就很“空洞”,难以把握到waacking美的精髓,进而很难一直有兴趣下去。
总的来说,街舞发展的历史原因加上小众舞种难以入门等因素,使得大部分舞者轻易不会碰触他们,看不懂学不会,进而也很难感受到舞种的魅力。
其三,就要说到小众舞种本身的根源了。小众舞种往往讲究oringial,有着很细分的文化内涵,其中有很多规则讲究,很容易让大家望而却步。
例如像voguing(折手舞)这个舞种,有些人会分不清它跟waacking的区别,以为都是跳手部动作差不多,但是voguing的规则与与禁忌却是比waacking严格很多。
voguing比赛通常分为不同种类的项目进行,少则三四项,多则七八项。
有的项目甚至不属于“跳舞”的部分,有的项目比的是谁的走姿更好看,有的比的是谁的面部线条更漂亮、妆容更独特,其中还有特别的服装环节,比谁的造型更与众不同。
当然除此之外就是有跳舞类的battle,也分了不同的style,需要大家去对应选择,而这一系列的规则下则是voguing这个舞种所赋予的。
讲了比赛,再说说小众舞种的音乐禁忌和性别禁忌。
在一些比较“original”的waacking比赛中,有些国外裁判是不允许dj放除disco以外的音乐进行比赛的,因为裁判会认为只有“原汁原味”的音乐才可以代表waacking的初衷。
另外,dancehall这个舞种在它的文化中会区分男生风格和女生,女生可以跳男生的舞步,但男生不可以跳女生的风格,如果是牙买加的老师会格外强调这一点。所以这也是很多小众舞种存在的文化壁垒,如果不预先了解,可能会触犯到文化禁忌。
最后,小编想呼吁的是,小众舞种虽然这么的“难”,各种难,但是小众舞种却是一个让人一接触就停不下来的风格,即使有这么多的困难阻碍它发展,还是希望大家能多去了解。
不过话又说回来!推广小众舞种,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要走出这种困境,靠的不是一味的努力,而是需要借助一些外力与“东风”。
借着《这街》的流量与品牌效应,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街舞:
看到了街舞有这么丰富的门类与音乐;
知道了街舞,知道街舞不只是高难度的技巧堆叠;
爱上了街舞,爱上了街舞不仅是仙气飘逸的国风经典,也是一场剧情坎坷的舞剧故事;
懂得了街舞,懂得了街舞它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也存在着更高的天花板。
所以要让人们了解街舞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遗珠”,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通过大众更能接受的方式走出去。
最近几年,urban dance或被称为国内称为编舞的课程大火特火,它虽然不是一个街舞的舞种,但却融合了各种舞种的基本功。
随着编舞的流行,上编舞课的人比上特定舞种课的人多得多。这一现象也说明了现代人们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允许大家慢慢进步进而成功了。大家都希望通过短期学习,听会节奏,学会特定动作,而完成一支视觉上看起来还不错的作品,只要反复多次练习动作便可达到一种“get到街舞”的感觉。
虽然说这种“速食主义”让人们对街舞有一点“功利性”,但喜欢的人也确实多了起来。
所以,小众舞种的“复出”也需要借助时代的趋势,做舞种的融合,结合编舞,把握好主次,先吸引到人们的视线,这样大家才能“看到”、“知道”、“懂得”与“爱上”这些小众舞种。
文化固然是重要的,但在推广面前或许我们应该先把好的东西输送给大众,打造成他们容易接受的样子,等他们爱上了,我们推广的目的便也达到了,最后希望所有小众舞种都能有光明的未来!
} 关键词: 这街的小众舞种都去哪儿了 dancehal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