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局咖啡胜算几何?
从前的车马都很慢,寄出的思念也慢;如今的交通都很快,邮局也在谋求更快的发展。
日前,中国邮政宣布正式入局咖啡市场。第一家邮局咖啡坐落于厦门国贸大厦,已于2月14日正式营业。未来,你可能会看到北京、上海、深圳等更多城市开设这样的“邮局咖啡”。
1
为什么会是“咖啡”?
为什么邮政会突然跨界到咖啡,着实让人有些吃惊。但看看背后的原因总是有迹可循。
邮政的生存业态确实没那么乐观:一方面,是传统的邮政寄递业务的萎缩,另一方面,极兔背靠拼多多,以低价策略使整个快递行业在去年迅速进一步内卷,在面临更大挑战情况下,邮政亟需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那为什么会是“咖啡”?
20年前,由于最早成立、具有先发优势,中国邮政曾在快递市场一家独大,市场份额曾高达90%以上。
然而,当为用户提供更具时效性服务的顺丰、通达系等社会化物流公司出现,中国邮政很快被其甩在身后。
艾媒数据显示,2020年快递行业市场份额向龙头企业集中,“四通一达”和顺丰五家快递公司占据了市场超70%的总份额。这意味着,中国邮政与其它快递公司仅剩不到30%的市场份额。
更有数据表明,顺丰只要半年就可以完成中国邮政全年的寄递业务收入。
显而易见,邮政需要“提速”,也就是需要一个新的业务突破口。
咖啡作为新消费的热门赛道,正进入品质消费以及快速增长中,逐渐从小众品类转向大众化,从一二线不断辐射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待挖掘的阶段,整体切入的时间点相对不算晚,并且对于邮政而言还有更多深层意义。
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开设咖啡店还可以将邮政原有闲置空间利用起来;另一方面,邮政趁此机会,还能将门店以及形象进行升级——帮助邮政整体较老化的形象更加“年轻化”。
然而,邮政毕竟没有做现饮咖啡的基因,其背后它一定是授权了品牌服务商或是运营商,那么它到底是谁呢?
或许我们在邮政的公众号里找到了答案:它是一家关于咖啡品牌运营和咖啡连锁经营的管理咨询公司,总部坐落于咖啡文化浓郁的上海陆家嘴,但知名度并不高。
在企查查中,公司的三位股东董可欣、骆俊超、徐恺在咖啡行业的商业履历均较为干净,目前都只在“中域咖烨”担任要职。
关于这一家公司履历暂时不得而知,但从目前的初步市场策略来看,它正试图打造“邮局文化”,除了门店、和一些产品都走上了“邮局”风,总体上与市面上咖啡门店的打造方式无异。
2
邮政入局咖啡有天然优势?
邮政开咖啡店看起来有点破次元壁,但实际上却有着天然优势。
记者了解到,目前邮局咖啡门店不仅售卖咖啡、茶饮,还有甜品以及文创周边。邮局咖啡公众号简介为“喝一杯咖啡,写一封信给爱的人”,意在保留邮政普遍服务的基础上叠加了咖啡饮品和邮政文化创意服务,来打造体验邮政文化的全新场景。
因此,邮局咖啡的商业本质与其说是“咖啡+”,不如说是“文创+”,它的改造更偏向传统文创店以及传统书店升级的路线。邮政以往便有着订报纸、杂志功能,寄信、寄明信片的旧年代情调和文创基因,“邮局咖啡”的定位更像是一个文化、社交的空间,“咖啡”的角色便是加强了这种浸入式体验,助力邮政进一步打造“邮政文化”。
首先,邮政天生就有着门店、物流以及资金优势,因此做咖啡的“协同效应”比较强。中国邮政所的数量大,遍布全国城市街巷。根据2018年年报,中国邮政有5.4万个邮政所,加盟网点超过60万个。这可比目前在中国拥有最多咖啡门店的星巴克还要多一倍门店。
其次,除了完善的物流网络能够降低咖啡豆等原料运输成本,中国邮政背后还有同属一家亲的邮政储蓄银行,这样强大、可靠的资本背景。这是很多咖啡品牌无法比拟的。
3
邮局咖啡胜算如何?
优势是否真能在实践中被证实还得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前面提到的网点量庞大,不见得会成为邮局咖啡的优势。
原因在于,邮政的网点选址和咖啡饮品的门店选址逻辑是不同的。打个比方,就像菜鸟驿站,不需要在乎是否是热门地段,人流量是否多,但咖啡馆,做的是即时性消费,门店位置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生意好不好”。
再者,这并非邮政第一次跨界,此前的尝试几乎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2010年,中国邮政联手地平线投资推出了“中邮百全连锁超市”,试图借助网点优势打造“农村版沃尔玛”。四年后,中邮百全超市因经营不善悉数被转让,邮政“农村沃尔玛”的梦也暂时关上了。
到了2019年12月,邮政进军药房,两年多时间开十多家店,不算亮眼的成绩。
2021年,邮政宣布推出“邮氧的茶”,也曾让人眼前一亮。不过,“雷声大雨点小”,邮氧的茶目前在全国仅有四家店,且只在开业之初吸引过一批来一探究竟的顾客。
咖啡行业从业者又是如何看待邮局咖啡的出现呢?青田县杰诺咖啡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晓建告诉记者:“对于国企入局咖啡,其实并不感到意外,中石油、中石化都在一些服务区进行过咖啡馆的尝试。但是对于邮政跨界咖啡,多少还是感到有些吃惊吧。但越来越多的国企进入咖啡行业,对于提升行业的社会容纳度有着很大的帮助。”
大部分青田咖啡馆都从郑晓建公司里购买咖啡机等相关设备,也会将咖啡师送到这里学习培训。因此郑晓建对于青田咖啡馆的生存状况可以说是相当了解,他告诉记者,单店的寿命大概是在2年左右,而在一线城市由于竞争激烈的原因存活期只有1年。在郑晓建看来,邮政咖啡即便“背靠大山”依然压力重重:自从瑞幸开了咖啡融资的先河之后,manner、便利蜂、%咖啡等都开始吸引资本的角逐。光是去年一年,以上海为例,便有5-10家咖啡品牌获得数亿融资,辐射范围将会是长三角一带。
如此看来,邮政咖啡面临的考验或许还在后头,打造文化IP的同时,更要在产品、供应链、甚至管理组织上下功夫,因为咖啡十分考验供应链与产品研发能力,是门看似简单实则有很高门槛的生意。
相关新闻